本月即日起至7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有一场有趣的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展览会。展览的131件展品,时间跨度从唐代一直到清末民初,白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货币,这场白花花的银子展 告诉你银子的故事。
关于银子我们来聊聊有关它的故事,具《宋史·俸禄制上》记载:当时一个县尉每个月工资是7700文,铜钱与金银的比价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好坏变化的。北宋时,一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一两白银等于一贯铜钱,10贯铁钱。一贯铜钱有1000文。到了南宋时,一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一两白银就等于三贯铜钱,一般来说,三贯铜钱是2400文。这么算起来,北宋县级官员的年收入大约是92400文铜钱,相当于92两白银。南宋县级官员年薪折换白银相当于38.5两。那么当时的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呢?《宋史·食货志》有“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职官志》里记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300—600钱。”宋代一石是66斤,一斗等于6.6斤。6.6斤米是30-70文铜钱,可以推算出当时一斤大米的价格在5-10文之间。如果以现在普通大米价格在3元左右计算,1文铜钱等于1.6-3元人民币。到了南宋年间,大米价格涨到了一两白银一石(66斤),一斤大米的价格约35文铜钱。按大米价钱折算,35文铜钱约等于现在的11.7元人民币。因此,北宋时,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900-1800元人民币,南宋时,一两白银等于772.2元人民币。
事实上,明代以前,即使老百姓真得了银子,用起来也相当费劲。白银那时候是储备金一样的存在,一般不会被拿到市面上去买东西,真的要用来日常消费,必须得兑换成流通货币铜钱。
比如,宋代文人之间请客吃饭,据苏轼的《东坡志林》中曾记载:“张怀民与张昌言围棋,赌仆书字一张,胜者得此,负者出钱五百足作饭会。以饭仆。”可见,当时文人好友间的一次小聚,用的就是铜钱,500文就能撮一顿了,折合今天人民币大约800-1500元。
那么,白银最早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在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钱币的研究中,中国冶炼金银的技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金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成了财富的代号。不过那时候,黄金白银都是皇室贵族垄断的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见不着。在唐代后期之前,皇帝老板给员工发工资,基本也只是发些铜钱或柴米油盐的生活用品,不是真金白银,所以,拿工资叫“吃皇粮”。一直要到唐代后期开始,官方才渐渐开始用货币来发工资。
当年临安城里 铸银铤的竞争非常激烈,白银在古装影视剧里经常能见到,比如,船形元宝状的、长方形条状的,也有苹果手机模样扁平方块的,还有些是打赏店小二专用的碎银。不同朝代,银子的使用方式和形状也都各有不同。展览中,有一件南宋霸北街东重二十五两京销铤银。所谓京销(铤)银,是南宋京城金银交引铺销铸的铤状白银。元宝是古装剧里常用的炫富道具,展览中就有元宝。这是一枚在上海发现的元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上有字号“扬州元宝”,这其中也有一个故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大军回扬州时,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作为上贡,每重五十两。扬州银锭在背面铸刻有“元宝”两字,将银锭称为元宝,就是从元代正式开始的。
人们普遍开始使用白银,要从明代开始。因为从明代中叶始,中国以瓷器、丝绸为主的对外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另一方面,因为美洲银矿采用先进的采掘提炼技术,白银产量激增,于是大量美洲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再加上日本及其他地区白银的流入,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明代开始的白银,“面额”大的有50两,也有25两、10两一锭的,更小的称银锞子,这些是直接就能交易买卖的。银子质地比较软,自己就可以用刀切割,再用专门的秤(等子,也称戥子)来称量,再根据重量、成色来衡量价值。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铸有皱纹。成色差的银子叫“低银”或“成色银子”,里面掺杂了铅等别的金属。
到了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引进了英国铸币机器制造的银元。不过,清政府的衰亡加速了银元退出货币舞台的速度。